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非暴力溝通:如何區分暴力與非暴力的語言

我自己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裡,花了最多時間的事就是「如何區分暴力與非暴力的溝通」?

暴力的哪些語言看起來似乎都令人不舒服,而非暴力的哪些感覺似乎是舒服的,但總是用「感覺」聽起來實在很不科學,我認為自己需要一些額外的什麼結構來協助自己分辨。

然後我漸漸地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核心,事實上就是「我說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我試圖理解你的經驗」,裡面包含著「我對自己的好奇」以及「我對你的好奇」,但是!但是!不能包含「我評價/批評/論斷/否認/分析…你的經驗」。

這個概念用圖示來說會感覺清晰一點,下方的兩個圓形,意思是兩個個體,每個人都有各自完整的經驗、感受、想法、情緒、需求、跟個別決策的行動權。我們日常的對話粗略的分,可以分成三種模式:

一、我說我的事:我談論自己的經驗,或透過自己的經驗裡提取資訊跟別人分享(像這篇文章),是我靠近自己的一種方式。

二、我對你好奇:我提出一些問題,提出一些探問,好奇你的世界經驗了些什麼,也可能推測你的世界是否經驗了什麼。重點!重點!既然是「好奇」就必須包含「請求對方的確認」,對方是可以否定你的推測的,如果你的推測是不允許被否認的,那它可能比較接近下面的「三」。

三、我比你清楚(暴力的語言):我評價、批評、論斷、分析、否認、拒絕、譏笑、嘲諷、診斷、威脅、放話等等,我描述跟對話的內容事實上不在自己裡面,而在「對方的經驗裡面」。這樣的語言不難辨認:「你這個就是○○○○啦」、「就跟你說了你這樣做一定不行的嘛」、「你活該啊」、「(你發生這樣的事)怪我嘍」。

非暴力溝通想學習的是「靠近自己」或「靠近對方」的對話,是「靠近彼此,增加關係與理解」的對話。而暴力溝通則恰恰相反,想證明的是「我很專業」、「我比你懂」、「我是權威」或是「你的事與我無關」、「我不想靠近」。

學習非暴力溝通以後,以非暴力溝通的邏輯生活時,會時常發現「我們的日常語言實在暴力得一踏糊塗」,論斷自己、論斷別人、迴避彼此的經驗、也沒有餘裕靠近任何一個誰(包含自己)。

然後會發現自己變成啞巴,要「只說自己的經驗」瞬間變成沒有話可以說,也才發現日常的語言到底有多少「不是靠近自己的」,也很少「能靠近別人」。

於是我們時常在日常生活裡悶悶的,被評價論斷了自己的經驗,卻不知道怎麼更好的跟自己連結,因為我們都缺乏指導、缺乏一個人為我們示範,自己都還說不清楚卻被評價,像一個太快的火鍋蓋,悶在裡面什麼都出不來,也不能變成一鍋香氣四溢的燉菜,大概只能是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悶氣。

我們評價著別人、也被別人評價、然後學習著評價自己,然後讓暴力的語言無限循環,想逃,卻沒有出口,把每一個人(包含自己)都往極端的夾縫裡逼,沒有餘裕溫暖、放鬆、溫柔、尊重、同理,連靠近自己都太奢侈,靠近別人的餘裕像是一種奢求。

這篇文章是一個邀請,想邀請讀到的你能一起試著覺察看看「我們使用的語言」,試著檢查看看,究竟是落在哪裡?是(一)是(二),或是(三)?

我深深經驗也相信,當我們能更留意地自己的語言時,我們將擁有更豐盛美好的自信,與豐盛美好的關係,讓我們能感受到愛,也感受到被愛。

願我們都能有餘裕對自己的語言有更多覺察,並獲得豐盛美好的生活。


2 則留言:

  1. 好喜歡妳的言論,我4月底剛結業社工系,白天在做居服人員,都是和人接觸的行業,看到妳的文章受益良多,再學習中。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有興趣,目前這個部落格比較沒有再更新,針對非暴力溝通的進一步訊息,或許可以請您移駕到https://inbetweencouselor.art.blog/這個部落格,文章多數彙集再這邊,或許您會有興趣進一步閱讀,感謝您的留言。

      刪除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