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時事:球館惡火後 社會/自我照護指南+

※這篇文章是寫給非罹難消防員家屬與親近者,而是一般大眾的自我照護指南。

今天凌晨,桃園一場惡火,燒碎了六個家庭的心,也讓電視機前有同理心的每一個人都感到非常痛苦難過,反覆播放的電視新聞、哭倒的家屬、詳細的身家資料、過往甜蜜的家庭照片,再再刺痛著我們的心,除了對自己的子女殷殷叮囑「以後不要給我去當消防隊/義消」、「你給我轉台,我不想再看」、「這就是命阿,沒辦法」或是在網路上責備在現場忙著打卡的市長、懷疑大隊長指揮調度失誤以外,應該有些事,是這個時候的我們可以為自己、以及為這個社會做的。

「照顧自己與自己的情緒、照顧並與家人連結、將你的注意力從自己移向社會。」


一、如果你不想看電視,那很正常


我一看到新聞就紅了眼眶,這讓我急著想把電視轉台,母親一回家就說「不想看新聞,聽了好糾心」,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很想逃離新聞的疲勞轟炸、想停止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一直被喚起,所以想轉開電視,那是很正常的;那表示你(妳)是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妳能夠設身處地的理解、想像那些逝去生命的遺憾,妳也對於那些罹難者家屬的悲傷之甚能夠想像,所以妳希望暫時「脫離」這樣反覆的刺激,那是很正常的。

面對一個生命的逝去,特別是年輕生命的逝去,而且還是六個年輕、還可以大有可為的年輕人的逝去,在大眾媒體的播放下,我們集體都成為了有「悲傷反應」的對象,像是自己的家人離開那樣感到難受、惋惜、痛苦、悲傷、落淚、不想接觸、憤怒、或麻痺情緒讓自己無感,身為一個心理師,我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現象,被情緒淹沒以後,希望透過疏離來保護自己不繼續受到情緒上的傷害。如果你也感受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況, 你很正常,只是也進入了一個小的「悲傷反應」裡罷了。 

二、接受並允許自己感到悲傷


受限於我們的教育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所以倘若你也有這樣的悲傷反應,你最可能做的事情是「假裝沒有這回事」的繼續過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會找各種方法安慰自己「那一切都是命啦」、「有的人就是命到了所以沒辦法」、「幸好我們家裡沒有消防員」、「這我也沒辦法」的,然後將自己的情緒關起來、找事情忙、過原本的生活,這是我們唯一學會的方法,我們學會把自己當工具,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其實,我們都是人,是一個充滿同理心的人,所以你看到這些新聞會痛苦、會難過,是很正常的。如果你需要,可以花一段時間,關起電視,跟自己相處,不加評價地「接受、並允許自己感到悲傷」, 允許自己感到心頭沉甸甸的那些感受能浮現出來,「為什麼這麼年輕就死掉了,他們的爸媽怎麼辦」、「為什麼這麼沒有道理,讓這些年輕人就這麼死了」、「他才剛結婚耶,太太跟孩子到底怎麼辦」、「為什麼他們會死、他們的家人該怎麼活」。允許自己哀傷,允許自己為了別人而難過,接受自己是個有同理心、有情緒的人,允許自己面對他們的過世是無能為力的,只能對他們的逝去感到悲傷。


三、接受並表達自己的憤怒

又或者,你可能感受到的不是悲傷,而是「憤怒」,「為什麼消防隊都這樣處理事情」、「為什麼派這麼年輕的孩子去送死」、「你們難道沒有更好的設備嗎?」、「市長在那個時候還打什麼卡阿」、「一定要死了人才會記得照顧消防員嗎」的,這些問題都是真實且具體的問題,但在這些問題之下,有一份珍貴的情緒需要被看見,也就是「珍惜這些逝去生命的憤怒」。

因為珍惜這些生命,所以我感覺到憤怒;或是,因為我對他們的過世感到無能為力,因此感到憤怒。

所以我們可能會有較情緒性的發言,在網路上攻擊消防局、攻擊市長、攻擊刪預算的市議會、或中央政府,事實上,這後面的情緒是「我希望他們還活著」、「我希望他們的人生可以繼續下去」、「我希望他們的家庭可以繼續和樂」、「我希望我能多做一點什麼」,是很多對生命的珍惜。我們需要看到這些珍惜,而不是任著那些憤怒吞噬掉我們,讓我們忘了憤怒後面珍貴的禮物。


四、接受「生命」的本質是脆弱無常的

事實上,我們什麼都沒辦法做;事實上,面對生命,我們是脆弱且渺小的;事實上,我們都不知道「死亡」是在哪一刻會來臨的。我們不喜歡這樣,所以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試著去「控制」各種不確定性,「你不可以去當消防員嘿!」、「幸好我們家裡沒有消防員」、「幸好當消防員的他已經轉為內勤了」、「不是不是,他不是消防員,是消防設備士,檢查消防儀器的」、「就算錢很多那個也沒命花」,我們希望能盡可能的降低不確定的風險,保護我們自己,與身邊摯愛的親人平安。

或是,我們假裝一切都是可以預測的,責備小隊長的指揮不當、閃燃是可以避免的,假裝假使我們一切都控制好了,這一切就都不會發生地追究責任;卻忘了「活著,就是帶著潛藏的死亡的可能性」,我們沒辦法總是記得這件事情,總是記得這件事情日子就過不下去了。所以,像此刻有這麼多「應該能繼續活下去的年輕生命」卻離開了,提醒了我們關於「生命的脆弱」的這件事,因此我們感到惶恐、不安、悲傷、以及希望可以快點抓到浮木。

如果你也遇到了類似這樣的撞擊,試著把「生命的本質是脆弱的」當做一個禮物,在這樣的脆弱下,我們往往能更看得清楚自己珍惜、重視的究竟是什麼。


五、試著不僅僅是同理,多做一點

同理,是人很珍貴的特質,也是現在教育界心心念念希望培養孩子具備的特質;所以,面對六位年輕消防員的死,我們該試著同理自己的哀傷與憤怒、也了解自己的哀傷與憤怒是一種對消防員與家屬的深層同理,或許也同理我們身邊的家人會感到很焦慮、或是一直咒罵官員。

除了允許並同理自己及家人的情緒外,也可以試著多做一點。

(一) 試著告訴電視媒體,你希望他們去追的新聞是什麼:

目前的新聞多偏重在「已經破碎的幸福」搞得大家都很憂鬱,而且將罹難者的姓名、過去的照片、親友的崩潰都記錄下來,那「真的不是我們想知道的」,我們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提供消防員一個更安全的工作保障」,而不是在他們往生以後歌功頌德「他們是救難英雄」,如果我是家屬,我才不要他當什麼英雄!我要他平安回家!不應該有誰是「救難英雄」、「英勇捐軀」,我們該做的是「讓他們平安回家」。

目前已經有許多人整理了消防經費的錯置、導致第一線人員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更加沒保障,高雄氣爆以來要求增補的設備也未加增補,假使我們不持續了解追蹤這一切、或是迫使記者去追蹤這一切,而拼命為了收視率及長官的期待去捕捉「破碎的幸福」,那只會產生更多破碎的幸福,高雄氣爆不遠,但,改了嗎?

試著當認真媒體記者的後盾,讓他們能去報你想知道的,真正重要的新聞。


(二) 試著了解消防人員所處的工作困境並協助爭取權益

加入「搶救消防員」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savefirefighters?fref=ts
了解目前消防設備師/士正面臨的黑箱修法:http://www.tfpea.org.tw/news_activityCon.php?nid=1092
以及消防設備師/士原定01/23(五)要上街的行動:http://www.tfpea.org.tw/news_activityCon.php?nid=1093


你的哀傷、眼淚,後面是很深的同理,那麼,不要讓這份同理停在這裡,讓我們多做一點,多一點就好。對自己有更深的同理接納、也對這個社會、以及在這個處境裡的消防員跟他們的家屬有更多的同理。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漫畫臭了嗎:哎呀呀,那可是生涯試探好幫手+

小時候母親說「除了小叮噹以外的漫畫都不可以看」,上了國中以後什麼漫畫都看,還要躲躲藏藏不要被父母跟老師發現,全班想盡辦法在老師搜查的眼皮底下藏漫畫,印象中還藏在破了的門板、桌子的夾層、以及沒人會檢查的便當箱裡;好像也曾經為了把漫畫夾帶進家門,把漫畫塞在褲腰上,再穿上厚厚的外套,或是先丟在信箱裡晚點再拿。

禁止有用嗎?

生命會尋找自己的出路,被禁止了這麼多年下來,我依然在看漫畫。


我喜歡漫畫裡的那些故事,直到最近每次租漫畫回來還是會被罵個臭頭,但我還是大搖大擺的看漫畫(喂),正如圖書館裡的那些漫畫總是先被摸破的那樣,我們的大腦是喜歡「圖」遠超過「文字」的,那麼,一本正經的老師們,為什麼不試著跟這些「漫畫」建立不一樣的關係呢?



嘛~,因為沒有人有時間看完這些漫畫,更別提很多老師連漫畫怎麼讀,從哪一格移動到另外一格邏輯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 於是老師也沒時間也沒能力看完這些漫畫,也不容易從教育的觀點去「篩選」這些漫畫有沒有問題好提供給學生,所以最方便的作法就是「封殺」。


這樣實在是很可惜,其實漫畫能提供關於「情境」、「情緒」的想像空間,漫畫裡也時常畫出關於職業實際使用的「工具」這些都可以提供學生去想像、建構屬於不同職業的知識地圖,加上引人入勝的「故事」會使學生自發性的想看下去,所以「老師不用做什麼,學生就會自己去翻來看」,這是一種「自發性的探索」,不需要有人刻意的說「老師準備了一些不同職業的漫畫讓大家看喔,之後要考試」之類的...這樣就太嚴肅了。


所以我自己整理了一些「職業」相關的漫畫,提供給大家,也歡迎有在看漫畫的同好可以一起補充相關資訊。


所以我試著整理【生涯教育類─職業百寶箱】的相關漫畫


篩選理想與重要提醒:
(1) 該「職業」需為現實世界有的具體工作,且較不違反社會規範,老師推薦比較不會被家長投訴的...(所以像詐欺獵人女帝等就先略過)。
(2) 依照「職業」類別,如果有多部以上的漫畫會挑選較「寫實」類的漫畫。

(3) 描述的故事內容需介紹較多的「職業內涵與知識」,必須包含「職業辛苦面」。
(4) 該漫畫「非」為漫畫家個人想像,而需包含該職業執業者監修。
(5) 由於這些漫畫多分類為「少男漫畫」,部分漫畫不可避免會有少量的清涼鏡頭,甚至包含職場性騷擾,這個部分是可以趁機作機會教育的時候

(6) 若故事過份酌重「服務讀者」或「太不寫實」,會不推薦。
(7) 如果您有看過的漫畫,覺得夠寫實、這個職業你也很想推薦,請告訴我喔!


公職類:

《大使館的工作守則》介紹的是駐外大使館的一般行政人員的生活,主角是個家裡蹲,被某駐外大使相中慫恿去考駐某小國的駐外行政人員,講解了一些外交人員日常生活中會面對的問題,以及該如何面對(1~7集已完)。

《火線先鋒大吾》介紹的是天才消防員的故事,在台灣現行的規定下,需要應考消防警察人員考試才能擔任消防員,由於普遍消防人力缺乏、目前消防人員也依賴義消的支持,《火災調查官》的部分,在台灣也是由消防人員進行調查跟處理,所以如果誤會消防人員只負責救火那就錯摟,還包含調查鑑識,甚至也包含大樓消防安檢是否充足等的檢察。


目前還沒看到以「公家單位科員」為主的漫畫,這是公職類裡很重要的一支,但卻很少看到,該不會是因為太無聊了所以沒人畫吧?;警察類別的漫畫太多,我暫時還不知道哪套暨寫實又好看,能讓人了解這個職業的不同面相...所以沒辦法整理。





大眾傳播: 

這兩部我都沒看過,目前跟大眾傳播相關的漫畫多為「少女系」,且著重在愛情故事的描寫,針對職業的刻畫甚少,愛上大明星之類的、訓練大明星、培養大明星、跟很萌的聲優一起合作、想辦法發出很萌的聲音等等的...正經的好少(喂);但這兩部聽說還不錯,如果有人看過值得推薦的請分享阿。

大傳類別內目前被刻畫得較多的多為「記者」、「主播」,剪接、監製、導播、企畫好像被介紹得較少? 好像都要依靠與大傳相關的戲劇才能比較了解這些工作的內涵呢。


以台灣的現況,要進入大眾傳播產業不見得必須要是「大傳系」才能進入,但多數都需要大學學歷,依照你所想應徵的產業,口語能力較強、或是對畫面較有感受、編輯能力較強等等的。




服務業:

這三套我都沒看過,但都是風評不錯的漫畫。《未來空港》是介紹地勤人員的生活甘苦、《叫我空姐大人》顯而易見的是介紹空姐的生活、而《大飯店》則是圍繞著飯店描述了不同職位的人的工作、責任、甘苦,至於我為什麼知道?因為後面那兩部都有翻成日劇阿。

服務業的內涵裡,目前還沒被刻畫到的還很多,包含各種銷售類的服務,如:百貨公司的櫃姐、餐廳的服務生、電話的客服、客訴人員等等,只能期待有更多漫畫家畫出有趣的故事了,或是用這些現有的漫畫打開引子,引發學生對自己生涯的興趣。


服務業是相對就業門檻較低的,沒有特殊規範,除了金融服務業如保險以外,也多半不需要相關證照,不見得需要大學畢業,但不喜歡跟人接觸的話作起來大概會很頭痛,所以花點力氣看看別人如何解決奧客,也是個不錯的學習阿!




設計師類:

這三部我只看過《大東京玩具箱》介紹關於遊戲設計產業的故事;另外兩部《溫泉夢想家》是介紹建築師的漫畫、而《sweet house設計師物語》是介紹室內設計師的故事。

這三個工作,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基本上都需要大專畢業,並應考相關國家考試取得資格已後方能進行的工作類別;而遊戲設計,因為是新興產業,目前尚無相關規定;但基本上以現在的徵才狀況來說都需要一定以上的電腦技能或美術設計能力。





法律類:

法律類內重要的幾種身分角色幾乎都有漫畫,如法官、律師、檢察官、少年保護官等,目前比較沒有被照顧到的大約是書記官、法警。

《女法官》是為配合日本推動「陪審團制度」而推出的漫畫,所以介紹的法庭狀況與台灣不同,台灣目前仍未有「陪審團」暫時只有「鼓勵觀審」,
但裡面介紹了面對法律與裁決時的心理矛盾、以及該如何抉擇的道德判斷。


《律師急先鋒》《法庭新鮮人》都是介紹律師的故事,法庭新鮮人多了一點新手上路的慌張感,對於想了解這個職業的人來說是不錯的試探;《家栽之人》是介紹少年保護官的故事,全書中提及的不僅是少年保護官這個職業,也包含豐富的植物知識,並用植物類比每一個不同的少年,強調「法」是死的,但需要依照每個人進行不同的處理的特殊性。

《心魔法庭》是本次推薦中唯一一部有點科幻的漫畫,
但他挑起了一個有趣的議題,「真相」沒有人知道的法庭,該如何判決眼前這個人的罪?以及試圖在概念上挑戰這個假設,「假使有人看得到真相,那法律的制度該何去何從」。可以推薦給想走法律的學生,刺激思考。


至於檢察官與律師的部分,還有很為人所知的《逆轉裁判》(律師)《逆轉檢事》(檢察官),但這兩部與其說是介紹職業,不如說是強調邏輯思辨較多,所以要透過這個了解不同的職業內涵,恐怕會看不到。(雖然《逆轉裁判》這一系列的遊戲超好玩就是了...)





職業類:

以下這些職業,除了護理師有在一般大學內開設外,其他多屬於原先的職業學校、五專、或升級的科技大學內才有,在強調學術知識的一般型大學內比較少見,但這麼多不同種類而有趣的職業卻很少在我們的正規教育裡被提出,與提供給學生試探,實在是很可惜,縱使只是提供給學生了解一種興趣、生活方式也很好阿?

《侍酒師》、《王牌酒保》跟《神之水滴》都是介紹酒相關的職業的漫畫;《侍酒師》介紹的是在餐廳內搭配料理推薦合適酒款的侍酒師,整部漫畫中反覆出現的單字大概是「marriage」強調出料理與合適酒款的搭配像是一種「婚姻」一樣,合適是很重要的。


《王牌酒保》介紹的是在酒吧內,依照不同的顧客調出最合適顧客的一杯酒的酒保,所以描述了很多對對方心理狀態的描述與觀察、怎麼樣的酒可以照顧到對方又讓對方喝起來特別有味道、甚至包含對酒類歷史的描述以調出對方過去喝到的那杯酒,看完以後讓人對酒保心生敬意阿~!!


《神之水滴》介紹的是品酒師,可以透過酒的顏色、香氣、口感、韻味等為酒打出等第、或辨識出酒款的人們;但這部的介紹跟理論濃度實在有點高,我實在資質駑鈍感覺不到那些夕陽跟沙灘,最後就棄追了。




 《看護工向前衝》、《護士小葵》是兩部介紹護理場域的漫畫,看護工的部分由於主人翁是男性,所以也會包含男性在被視為女性工作場域內的困難,以及老人安養照護的問題;護士小葵也是一部被推薦的漫畫。

護理師,在台灣需要大專護理系畢業,或是五專護理系畢業才有資格擔任, 兩者間的主要差距是有沒有資格升為護理長,所以多數的護士是沒有升職的機會的,也導致護士們在面對每次的三班輪值、低工作成就感、急診暴力等等的情況下,讓護士們大量流失並轉去其他產業;所以護士在台灣的現況是每個地方都缺,卻不見得有人願意作,這個特性也時常讓擔心孩子就業的父母親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孩子往護校送,如果可以做點試探、讓孩子對自己的職業有點憧憬,會不會讓孩子走得更好呢?



《銀之匙》是非常傑出的畜牧農產類漫畫,解釋了畜牧業面臨的不同種的困難,需要注意的細節與付出的辛苦,是一齣「既現實又療癒」的漫畫,主人翁是一個面對考試失利逃到鄉下念農校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裡一方面找到自己、又欣賞別人、挑戰自我的故事。

《首相閣下的料裡人》 是烹飪系的漫畫中略有現實感的,比起動不動有龍飛出來的《小廚師》或是老是開外掛,又不解釋為什麼的《日式麵包王》,這部只能勉為其難接納一下了;雖然料理可以讓兩國重修舊好這點有點不可思議,但他強調的是用料理作外交,如何在食材的細節上用心構思,透過食物傳遞訊息的努力,這樣的職人精神應該是值得推廣一下的~。


職業類最後這兩部是《昴》 跟《天才黑手》,昴講得是天才舞者,雖然表演系的漫畫有很多,但絕大多數都偏重愛情故事的描寫,想看認真的職業內容只有少男系漫畫才有阿!(握拳),所以只看少女漫畫的少女們......(顯示為前途堪慮?)。而《天才黑手》講得是不同種類的車輛修理,包含車輛的歷史等等的故事。



 軍旅類:

其實我不知道這三本是不是可以被歸類在這裡...(汗),因為我其實還沒看過,加上台灣目前可以對應的職業,似乎比較是消防或軍旅單位;以日本的情況來說,受限於日本二戰失敗所以他們不能有軍隊,只能擁有自衛隊,所以他們的自衛隊也會用於救災與救難。



醫療類:

本次推薦的漫畫分類裡我最熟的應該就是這個分類了,選出來的這幾部是我個人最推薦的;因為醫療、醫生是一個相對為人所知的行業,社會地位也相當高,所以總是會讓人們前仆後繼想投入,所以像這類的職業,是否能夠充分地呈現出醫療現場的困境,以及其所需要的心理強度、技能強度是我個人很在乎的鑑別標準。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許多有點超現實的漫畫就被放棄了,像是大家很熟知的《醫龍》,他的唬人程度已經到達連我這個外行人看了都覺得三條線的狀態,我相信醫生們看了大概會有一種「阿都給你說就好啦」的狀態,所以推薦這種漫畫對孩子理解這個行業沒有太大的幫助。


《Dr. DMAT》近期最推的醫療系漫畫。這齣是日本因應新型災難而產生的新型醫療DMAT的介紹,基本上跟日劇《空中急診英雄》一樣,是屬於「將醫師送到病患處」的邏輯;所以在這種類型的漫畫裡會出現的有兩種需要密切合作的職業,包含「消防員」需要將病患移送治安全、容易讓醫師處理的地方,或是確保醫治場所的安全;另外一者則是「醫師」,而醫師需要面對的挑戰是在有限的物力下進行的「急救/延命醫療」;必須「從可以救的開始救起」,而放棄某些「現在還活著」的人,如何判斷則仰賴醫師在有限的資源下能作的測試、與知識的廣博度。


《神的病歷簿》是一部小型地區醫院的醫療故事漫畫,兩個人當三個人用的醫療場域,有小地方的人情味與辛苦之處,是輕鬆寫實小品。


《醫界風雲》之前的主打是「醫師最認同的醫療系漫畫」,他另外的名字叫作《住院醫師PGY》,既然是住院醫師,就是最辛苦、勞碌的那群醫師了,所以這是「最不帥」、也最寫實的一部醫療漫畫;也會讓人看了對醫師的辛苦、與在這樣的困難內仍願意堅持的醫師心懷敬意。


《麻醉科醫師》是特別針對麻醉科醫師描寫的故事,在一個講到「醫師」總是讓人想起外科醫師、日劇也多半強調外科醫師為主角的社會現實裡,這部漫畫將焦點放在麻醉科,一個不起眼卻很重要的醫師;這部漫畫也描寫了麻醉科醫師與其他科別的差異,以及醫療現場總是缺少醫師的窘境。


《醫食專家》是一部描寫營養師的漫畫,可惜我還沒看過,等有看過的朋友來分享一下,但感覺應該會是一部不錯的漫畫。


《心理醫師聖德太一》這部是我目前看到認為比較合適推薦的心理醫系漫畫,因為像《女醫生檔案》,他有點像《城市獵人》有點太成人,不太好推薦;《心理醫恭介》對每個病例的介紹與刻畫挺不錯的,可惜也有遊走在成人邊緣的情況,所以也不推薦;《心理醫師聖德太一》這部的話則是比較偏重個人療癒與療癒他人的雙重視角,就我個人的主觀經驗來說的確如此,每個心理師都需要面對自我內在的挫敗與傷痕、也一路在這樣的過程間試著陪伴別人,所以這部讓我很感動。





了解職業世界的地圖,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裡,了解每個行業的辛苦與黑暗面,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心智強度與技能去面對,選擇不該只是依靠分數、依靠家人怎麼說,而應該可以從日常生活間探索。

這些漫畫,因為他是「漫畫」,所以會有比較理想化的情況,例如救100個人才死一個人之類的,但我認為抱著這樣對職業的正向理解、期待、熱情,投入一個職業的人,才是被現在的時代所期待的人才;所以挑選的漫畫裡面都有黑暗面、辛苦面、困難,也會強調出熱情、理想,與投入者的堅持



現在不都在強調「要有興趣跟熱情」嗎,那孩子怎麼理解職業、又去哪裡理解、有人能幫忙解釋每個工作的光明與黑暗面嗎?像這樣有專家背書的漫畫,是日本漫畫的優勢,也是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資源。


看漫畫,探生涯;總覺得是條好路。


而且老師不用講解到口沫橫飛,放著不管孩子就會想看,何樂而不為?



※補充資訊:感謝 Nori Chia 提供的資訊,以下連結都是台灣的兼職漫畫家畫的職業故事,但沒有出成單行本。
 
空姐漫
https://www.facebook.com/flyattendant
消防/警察 https://www.facebook.com/Nisinsheep
醫生 https://www.facebook.com/nikumonikumon
警察 https://www.facebook.com/TaiwnaPoorPolice/photos_stream
軍人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141858362
茶業 http://buzon.blog125.fc2.com/blog-category-10.html
農業 http://blog.yam.com/natsukijia/article/73553149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五斗米折腰:台灣學生的生涯如何走進死胡同?+

一路呵護,究竟這世界上有哪個工作只樂不苦?

※本文中的照片均經過授權引用,請勿下載轉貼,若需分享請連結回本文。

延著生涯的這條線,我的工作一路從大學、國中、國小、高中、政府單位的承辦人看下來,這是一個僵局,裡面有很多人很努力地想挽回頹勢,很努力地推動一些政策、一些改革、一些努力,但始終很難獲得綜效

用RPG來比喻的話,這不是一個「靠誰」就能解決的Boss,只能各司其職,組隊來刷。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子女,並總是竭盡所能地希望將自己擁有的最好的資源提供給子女,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這麼苦、希望孩子可以過得更好、過得比自己更輕鬆容易,所以以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並試著幫孩子規劃出最好的一條路。

但,這卻讓我們忽略了幾件非常重要的事:(1) 其實沒有哪個工作只樂不苦,每個工作都有自己的困難與「不好玩」之處,但我們總是因為自己的面子、別人的觀感,而過分強調某個工作的好處、某些工作的壞處,而讓孩子對工作的知識變得片面而殘破不堪,並導致「所有人前仆後繼往某些工作擠」;(2) 我們隱去了高社經地位的工作的那些苦,又避而不談如黑手這些工作的成就感;打造出一個脆弱且活在他人眼光中的學業及就業路徑,個人與工作的適配性與發揮潛能往往被輕忽。(3) 集體的大環境惡劣,讓我們總是為了五斗米苦苦堅持,能「維持」就實屬不易,別提「整合」生活中不同的腳色、興趣、專長,導致面對工作,我們不把別人當人,也很少把自己當人。

我們整天到晚看著他國高度地整合了自己過往的經驗與專長、甚至是家庭資源的「成功者」樣貌,然後抱怨我們的國家「沒有人才」;這真的很幽默,人才人才,必須先被當成「人」才有「人才」,但我們的環境無法提供、我們也默默地堅持著,結構困住了我們,我們也成為這結構難以轉型突破的一部分



【國小-被壓抑的好奇心過分的身體規訓


在這個階段,理論上,孩子應該探索世界、玩、並發現自己的興趣。

但我們的幾個操作讓這件事難以發生:(1) 希望在少量的時間內教給孩子大量的知識
,所以「我說,你聽」是種常態;「不分心亂動亂講話」是種必備條件,在我說你聽的過程間,我們剝奪了他們的主體性,並傳遞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我比你更知道什麼對你更好」(2) 我們讓孩子用我們的速度學習,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卻忽略了協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及終身學習架構的重要性,能順利適應的孩子,孩子已經被教室與這個教育制度馴化,不是沒有問題,只是已經習慣性地沉默、並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自斷手腳、仰賴餵養。


我們讓他們習慣了被填鴨,而且少問問題,因為不見得有時間回答、加上人家可能會笑你。所以孩子漸漸地不問問題也不好奇,課綱、課程進度、考試壓力、極度要求公平的考試給分,讓老師們縱使有心,也沒有空間容量來容納學生,探索很困難、肢體活動與宣洩不太可能,所以孩子在這個過程裡不僅馴化了自己的好奇心,也馴化了自己的肢體活動力,

於是,他們從自己的學習與生涯裡退縮,從遊戲的勇者,變成被動的NPC。



【國中-評鑑授課發展沒有金手指的教師


理論上,這個階段學生應該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的適配度,並分流到偏重操作型的高職、與偏重理論思考學術型的高中。

「生涯發展教育」相關補助及方案已推行多年,著重協助學生的生涯發展、試探及分流,並為了確認各校的推動狀況實施評鑑加以考核,但幾個要素,使得理論難以成真:(1)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毒,過分強調升學與考試;(2) 教師也有自己能力與時間安排上的限制:在強烈的課綱、考試、升學壓力下,要求教師們要進行融入教學、活化教學、各種輔導,教師們能力與精力都有限;(3) 過分強調紙本證明的評鑑形式,使得最無聲且最重要的學生往往會被犧牲─縱使有許多老師有心,平常給予學生許多生涯刺激與輔導,但,扯到評鑑,就是「凡事都要有證據」,對許多優秀的老師跟學校來說,他們總是秉持著「問心無愧,不求名聲」的方式努力,所以也不想產出這些「證據」、也不想花力氣做這些事(4) 因為「沒有人希望獲得教育部關愛的眼神」,所以紙本評鑑資料往往與現實場境不那麼吻合,不管是真實情況多於紙本資料、或是真實情況低於紙本資料,這樣身為統領單位的教育部,假使依照紙本了解與規劃,問題難以真實呈現、規劃也難免有所差池;(5) 十二年國教下的最沒有異議的「適性輔導」核心概念,在實務操作上不見得都能與生涯發展教育發揮綜效,僅有少數縣市政府能統整相關資源。




【高中-輔導資源真空少子化的生存壓力


理論上,這個階段學生應該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並嘗試做細緻的區分、進一步的試探以後選定科系。

但,這件事情實在是很難發生。


理由有三:(1) 在少子化與強烈的學校生存壓力情況下,「升學」議題變得太巨大,足以排擠其他議題;(2) 在減聘、寒暑假不給薪、逼進修第二專長等壓力的圍攻下,讓自己在學校變得具有不可取代性非常重要,這迫使教師「很難不以學生的成績為第一優先考慮項目」;(3) 高中輔導人力資源參差不齊、且能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相當有限,能提供給學生的刺激也很少。

所以明明是試探與分流很重要的時機,上大學前應該審慎思辨並妥善規畫的時間,卻難以妥善運用,選組時依照「我的好朋友要去哪組」所以我選這組、或是「我知道我哪幾科不行所以我只能選這個」,但他跟大學的關聯性?適配度?是因為想選擇哪個科系?這些都沒有關連,這是第二次與生涯分流擦身而過。



【大學-起薪看學歷頂大的白色巨塔矛盾】


理論上,這個時候應該要找到一個議題,去解決、回應,並積極對社會有所貢獻。

但,「生涯議題」一路延宕到大學,在此終於第一次被開啟了「探索」的空間。


但這著實是一個非常巨大且令人恐慌的越級打怪,從小到大面對「有限的考試範圍」與「唯一的正確答案」的學生,需要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問題有待定義」、「答案可能隨時變動」的世界。

NPC已經習慣當NPC,突然告訴他「其實你是勇者要出發冒險」,他當然覺得「我賣賣麵包就好」。

一路的規訓學生、過度評鑑、分流失敗,到這個點上,縱使遇到了學生願意放棄當NPC,出門冒險,卻會遇上多重結構的限制:(1) 念書念到這個時候,縱使不想念了,目前公司聘任人時多半還是以「大學學歷」起聘,所以縱使你沒興趣死活還是要混個大學文憑;(2) 縱使你想試圖理解業界資訊、卻會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學校被評鑑與教授升等的方式,會讓學校傾向聘任「能發paper,而非能與業界接軌」的教授,所以你可能難以理解業界現況、卻又必須在這樣的課業下存活,而導致自己離產業界越來越遠,但要留在學術界,學術界又沒有這麼多位置(3) 生涯輔導資源鮮為人知,縱使知道也往往難以取用,學生遇到生涯困頓往往不知道在學校裡面尋找相關資源來利用,從各種開放式課程、講座、導師、教授、學長姊,以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跟生涯發展組都是資源,但光找到資源就不容易、遑論統整,放棄永遠是比較容易的選項,於是,繼續生涯困頓。



【畢業-非典型勞動、責任制小確幸


理論上,人此時應該要可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並逐步整合生活的各面向致平衡。

但,在前面的脈絡下,生涯發展與安身立命絕對沒有那麼容易。

主要的困難有以下幾點:(1) 學生從小到大對「業界」整個領域的範圍及內容所知有限,已知的選項不是不滿意就是資格不符、未知的選項不知從何探索起,特別是人脈與經濟條件都有限的情況下;(2) 大學畢業以後,不管是家庭或是社會,都會傾向認為「應該要馬上找到一個工作」,所以試探的空間相對較小,特別是有助學貸款壓力的情況下,試探不足又不能離職的辛苦時有所聞;(3) 為因應不穩定的社會環境,現在出現許多約聘派遣等非典型勞動的工作職缺,這樣的工作類型加深了長期生涯的不確定性、及難以規劃的特性,也導致婚配跟生育的延宕或困難(4) 由於普遍景氣不佳、轉型不易的情況下,公司推動的責任制、或遇缺不補,也都導致個人的時間減少,生涯探索、興趣培養或發展,都往往因為「餬口飯吃」而必須退居二線,這也導致轉換工作的風險增加、而個人面對、因應生涯風險的能力降低


結論:



綜觀整個生涯發展的歷程,制度引導我們符合規範、並自我馴化,割裂了我們與內在好奇心的連結、以及對社會事件的關心,於是,不好奇、不問問題、沒有創造力,依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而行我們不了解大環境的脈絡與業界的現況,因此對自己的興趣與合適的工作不清楚,也對理想的工作在這個社會內的位置、及與其他工作的關連不甚清楚,於是我們總是單兵作戰,沒有縱效。

台灣學生的生涯,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是學生、不是父母、不是師長、也不是政府的誰的問題,僅僅只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現有的脈絡下,選擇了一條「阻力最小的路」,於是我們誰都沒有看到旁邊、也不知道自己的行動帶來的影響,凡事只要怪罪別人就好了,罵孩子不努力、罵父母不配合、罵教育部豬頭、罵企業不長進。

其實,每個人都只想餬口飯吃,希望被當成「人」來對待,有點生活的品質與小確幸。

除非我們開始願意看到這整體的脈絡,並理解自身所擔負的責任停止迴避、並與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對抗,且在有些時候願意麻煩一點,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否則,這不是一個「誰」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只能一直抱怨「台灣沒有人才」、「孩子怎麼家裡蹲」、「學用不符的評鑑無比愚蠢」。

「看清楚這個問題」開始,然後帶著學生去看這個問題,給資源、給支援、卻不給答案,或許我們將能找到新的生涯路徑,讓孩子重新找回好奇、解答、與負起責任的能力;父母、師長也可以放下身上的重擔,讓孩子們決定一部分、並承擔選擇的重量。
我深刻地理解生涯問題不可能是一個心理師能獨力解決的問題不論有多少心理師,我們不可能接觸到那麼多案主、也不可能了解那麼多不同的領域,只有父母、師長、學校的每個人不選擇走「阻力最小的路」,我們才能一起找到孩子生涯的解答,與我們國家未來的出路。

※ 這篇文章寫了兩天,好不容易將自己對生涯議題的構成描述了個輪廓,若您花力氣看完,很感謝你的耐性,也歡迎你告訴我你的想法及與我互動。......真是辛苦大家了m(__  __)m。


※同場加映:
(1) 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困境的演講PPT--成大領導力中心(15min)
(2) 針對高中生生涯發展困境的演講PPT--某私立高中(2hr)
(3) 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需培養能力PPT--成大機械系、生科系(1hr)
(4) 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價值觀演講PPT--成大機械系、中文系(1hr)
(5) 針對大學生生涯發展之自我探索PPT--成大機械系(1hr)
(6) 如何尋找自己的興趣(文章)。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