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Stigma‧精神醫學的苦痛+

(本文寫於2012年1月11日)

可以閉嘴嗎?不懂精神醫學的那些人?

雖然沒有任何人會在乎我將要寫的這篇文章,但是我是為了我自己寫的,為了我所見 過的那些苦痛、以及目前正荒謬上演中的加害情結,我必須寫,寫下我所知道的知識。我要很努力才能抑制我自己罵髒話的衝動,以及call in進去罵那個資深記者一頓的衝動,隔行如隔山,可以不要這樣任意強暴DSM4嗎?

請你說明你從哪裡看出來他是「解離型人格?」

解 離型疾患的特徵,是記憶的破碎、不連貫、身上有不明所以的傷口、看著鏡中的自己卻覺得是陌生人,是一種面對壓力的情況下人類的正常反應,但卻一直持續沒有 停止導致的異常結果,其中包含解離型失憶,失去某些片段的記憶,通常是特別有壓力、或是創傷的記憶;解離型漫遊,因為忘記了自己是誰,所以讓自己到了另外 一個城市用完全不同的身分活下去,有可能某一天會想起來;還有解離型人格疾患,這個部份也就是俗稱的「多重人格」,這幾個人格間擁有不連貫的記憶、不同的 情緒表達方式、甚至是不同的慣用手,這絕對不是像大家想像的「我一下想這樣、一下想那樣」就是多重人格!拜託!

一個解離型 人格疾患的人這麼說自己的感覺,「人家說我結婚了,但我沒有記憶,你真的有在那裡看到我嗎?那真的是我嗎?那不是我啊!」,這樣的心情你明白嗎?在媒體上 慷慨激昂說著「張生是解離型人格疾患」的那位資深記者!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解離型人格疾患嗎?還是你只是隨便找一個方便、又看來專業的名詞!?

因為沉默,就是解離型人格疾患?因為一下沉默、一下就有衝動殺人,這就是解離型人格疾患?電影看太多了吧?等你真的哪一天看到有人在妳的面前喪失片刻前的記 憶!你再來告訴我你認識什麼叫做解離型疾患!你根本無從理解起那些患者到底有多惶恐吧?這樣貼標籤很開心嗎?不論是已死的張生、或是還活著的許許多多的解 離型患者都不會開心的!你最好對你不了解的事情少說話!

雖然我個人不認為張生有精神疾病,但假使你非要說他有精神疾病。

如果你今天跟我說,這是反社會人格、或是邊緣型人格,我還不會這麼生氣。

反 社會人格,隱含著對這個社會的不滿意、蘊含著憤怒、以及攻擊傷害他人的衝動,有不少暴力的攻擊者都屬於這個人格疾患;邊緣型人格、對於想像或是真實地被離 棄非常害怕、對於世界有非黑即白的想像、為了避免可能來臨的離棄因此可能會傷害自己、因為很容易感到不安,與人相處總是不是很熟絡就是很冷漠。(我寫這段 的時候沒有翻閱DSM4,如果我有說錯請大家指證)。

精神醫學原本就是用以理解我們一般情況無法理解的那些事情,別忘了, 精神醫學才只有一兩百年的歷史,其中的很多定義都還有爭議、什麼是病什麼不是也都還在爭論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是什麼讓這些「資深記者」敢這麼狂妄的 用這些病名?診斷一個「素未謀面」的人?這豈不是比精神科醫師更厲害?人家還要談個三十分鐘,他只要蒐集幾則新聞。這隨之而來的是無法抹滅的污名,不只在 張生身上!還在你所貼的那標籤所被診斷出來的人身上!

精神疾病真的這麼這麼這麼恐怖嗎?我要告訴妳們!以為自己沒有精神病的那些人往往更恐怖!

能 不能對這些精神疾病的名詞多一些慈悲?多一些憐憫?當妳不曾看到一個有解離型失憶的人在妳面前惶恐地問妳「我是誰?妳可以證明我是誰嗎?」、當妳不曾看過 有邊緣型人格的患者在妳面前害怕被拋棄、又突然憤怒地責備妳,當妳不曾看過那一個個被貼上標籤的人無奈的說著「我就是瘋子」、「我領有國家發瘋津貼」,妳 真的忍心嗎?你忍心這樣用一個標籤就貼在一個人身上,就這樣代表了這個人的所有?包含他的苦痛以及悲傷?妳真的忍心?偉大的資深記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面 對你不知道的事情,請你更謹言慎行;精神疾病是患者本人無法擺脫的夢靨、痛苦、也是家屬的心酸,可以不要這樣濫用名詞嗎?高抬貴手,可以嗎?面對一個已經 冰冷的遺體,一個無法驗證的「心理狀態」可以仁慈一點嗎?更何況,你傷害的不只是他,他的家屬,還包含所有的患者,你還同時誤導了重要的精神疾病的判斷標 準!可以不要這麼愚昧無知、草菅人命嗎!

我見過那些懷抱苦痛的人,他們卑微地希望可以「當個普通人」的時候,卻總要面對這種語言。

何其忍心?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生命‧不歸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寫於2012年1月10日)

每次播送到日本命案,我家父母就會揪心的露出難過無比的表情。

那是三個年輕的生命。

奇 怪的是,這次我從未動念認為這個男生多麼多麼糟糕,我反而好奇的是,是什麼讓他走到這一步?三十歲,某個程度上跟我同年,一個跟我同年的男生,可能書唸得 沒什麼興趣、沒有一技之長、整天被街坊鄰居問你在做什麼、一直想交女朋友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有著十三四歲以來就一直有的性慾望所以上網找人想宣洩、有關心 他的父母所以希望他去看看世界、有不知不覺比自己優秀的弟弟、有著自己喜歡的偶像、可能一直以來躲在網路的那端與人相處,於是失落了與人相處的技術。

說老實話,符合上述特徵的同年齡男生,我至少可以再舉出三個以上。

老 實說,我認識的這些人都善良到令人無助,無助的是我,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幫助這些人,所以我真的相信張生的鄰居親戚說的「他是個乖孩子」、也相信張父說出 「去收屍」時對自己兒子的認識,我爹在昨天聽到張生在警車裡道歉,然後自刎的時候,非常難過的說「他不要說這句話他爸可能還比較不難過,說這句話他爸反而 更痛心吧」,我想我知道那是為什麼,因為「那顯然是個知道反省、甚至願意以命抵命的傻孩子」,只是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方?

我想著心理師高考會不會考出這題,問我他有什麼精神疾患。

卻忍不住有種作噁的感覺,難道隨便貼上個「反社會人格違常」所以會觸犯社會規範、去援交、想傷害別人;有「邊緣型人格違常」所以會對事情有非黑即白的想像, 當對方要離開你你就會有可怕的行動,包含激烈的自傷行動。這樣就足以說明在新聞上不斷閃過的張生的FB的樣貌嗎?我不斷的想問,為什麼、是什麼會做出這樣 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不能重新檢視我們的課程從未交過兩性如何相處?在慾望最強的時候卻壓抑得最劇烈?當第二性徵成熟的時間持續往前(因為環境荷爾蒙),合 法可以獲得性的年齡卻持續往後(永無止盡的升學之路),於是演化出了兩種人,一種是無視規範、勇於滿足自己需求的人、另外一種則是被價值觀綑綁、因此無法 滿足的人,我想著,會去貼援交的人是真的壞嗎?我想他是真的乖、加上真的笨吧?只是有太多東西是檯面下不能說的秘密,沒有資源、又沒有朋友的人,想必能宣 洩的方式少得更多。

我不覺得他動手是對的,我只是在思索,是什麼讓這樣的一個人選擇動手?

我 問了我的老師,老師把責任歸因在「父母的不放手」與「孩子的抗壓性太低」,父母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應該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越來越多的責任,而不是 讓他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總是順著他的需要,那麼一來孩子將會沒有被拒絕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應付被拒絕的困境。老師認為,父母要負起最大的責任,沒有把 孩子交好。

面對那個掩面哭泣、始終進退得宜的父親,我實在是不忍心貼這樣的標籤。

我們大可 以認為「都是那個女孩子不懂拒絕」、「都是這個男生性格扭曲」、「都是這個父母親沒有交好」,老實說,更不懂得如何拒絕的女生我也見過不少、比這個男生更 悶葫蘆的我也見過、這父母並未不關心孩子,每個父母都是揣揣不安地努力摸索如何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東西,我實在是不相信這麼一個進退得宜的父親,是沒有能 力把孩子教育好的、或是不願意把孩子教育好的,我也不認為這個孩子真的都沒有學好,心中總是懷抱著傷人意念的人我身邊也有幾位,但他們都以強大的意志力壓 制著,這個壓制難道不足以說明他們的努力?僅以結果來論斷,只能看到一個悲劇,而無法了解原由。

假使我們永遠都做個人化的 解釋,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知道這個社會結構到底對一個三十歲的男生做了些什麼?我們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標籤,優秀的、胖的、有能力的、懶惰的、尼特、啃 老、碩士生、沒有競爭力等等,這個社會指出怎麼樣是「有為的」,而不符合的我們則成為了「有問題的」,我只是在想,有時候我們或許也不甘於這個標籤下、也 苦苦的掙扎著、也有些不滿、也有些對社會親人的憤怒、對社會不公、別人過得很爽的不滿意,或許,就是在這個層層疊疊中扭曲了面貌的吧?

越乖,越無從宣洩起。

我只是在想,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為自己、也為身邊的人們,或許是多一點的人際支持與溫暖、多一點的人際互動的刺激、與別人實際地價值觀的碰撞,而不是躲在螢幕的兩端,用言不及義的幾百字互動,還來不及說出真心就結束了,只是發現自己還有很多該做、很多可以做。

想起了全職實習帶領愛情團體時,看著曾交往很多人的同學,情不自禁激動問出「你是如何能交到女友的?」問題的學生。

或許該做的不是等悲劇發生,檢討這個人如何的有病,而是如何在每一個小小的地方展現奇蹟,讓一個可能毀滅的生命走回發光發熱的路。我這幾天一直這麼沉痛地想著。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