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無緣社會:非典勞動、窮忙的末路+

書名: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兩千人的衝擊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編輯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2014)
衝擊度:★★
哀愁度 :★★ 
起而行指數:
 
從《反貧困》、《窮忙族》,然後是《無緣社會》,有種一氣呵成、通往末路的感受。也就是種「如果現在這個節骨眼不快點作些什麼,那就是馬上會出現的未來」那樣的既視感。


 「若我不改變目前的生活,最後很可能就是無緣死。但是,不和人見面的生活,老實說,還蠻舒服的,舒服到我不想脫離這個狀態」(p.236)

「心想反正不用跟人接觸,所以房間變得很髒亂,房間變得髒亂後,又更加不想和人接觸了。」(p.238)
 
《無緣社會》這本書閱讀的過程像是跟著NHK團隊深入探訪「無緣死」的緣頭,以及這一個個無緣死的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過程。孤獨死,原指獨居老人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死亡多日後才被發現,而且難以確定身分的狀況,這個狀況背後反映著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正在逐漸崩壞,透過「失去與他人的關聯」,人們也失去與這個社會的關聯。

「身分不明的自殺者」、「死在路邊」、「餓死」、「凍死」。...像這種「無緣死」的案子,在日本, 一年就有三萬兩千多件。原本過著平凡生活的人,一點一點地失去與社會的連結,一個人孤獨地活著,然後孤獨地死去。(p.012)」 

《反貧困》裡看到「國家建構的三層社會安全網」,在「非典型勞動」(約聘、派遣、臨時工)的腳下成了一個大洞,一旦滑落可能就沒有機會翻身,也指出一路滑落的過程中「家族關係」似乎是唯一能阻止滑落的關鍵;在《窮忙族》裡看到「非典型勞動」導致「窮忙」,很努力了但卻還是很窮,而且似乎沒有機會能夠翻身,因為這種非典型勞動無法帶來資歷的累積,同時受限於薪資不穩定,而導致不婚與無法與朋友出遊等自發性的人際退縮;然後《無緣社會》像是令人心痛的終章、也是對現代社會一個沉重的控訴,不婚、不與朋友往來、離鄉背井地窮忙、與鄰居不熟、縱使有子女親戚也不想麻煩對方的體貼、孤獨死、由區公所代為處理後事、可能無法確認死者身分、縱使能確認,打給親屬,親屬也可能拒絕認領。


「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目睹了太多拒絕認領的案例。這些案例絕非出自情況特殊的家庭,都是一些平凡家庭。現實的狀況是,即便是家人,一旦各自生活,彼此關係日漸疏遠,任何人都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p.117) 」

我想起那位哽咽說著無法接母親同住的女士,縱使憂心似乎也沒有方法,只能任著母親孤身迎接末日,並默默地承受著日夜啃噬著的罪咎感;我想著那位爽朗的父親,在這世界上僅存的關聯是自己的兩名子女、一個不穩定的平板與網路線,總是說著「你忙你忙,沒關係」跟「我會自己照顧自己,我不想麻煩你們」;對照著那個弟弟往生了,仍然殷切地留言「我是姐姐,早安,我下次再打」、「我是姐姐,你該不會住院了吧,我不知道你住院了,我今天給你寄了玉蜀黍,大概明後天就會到了,你不在家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東西還會送回來」(p.113)有種濃重的哀愁。

對這些老年人來說,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大環境非常惡劣的時代,加上現今社會對於『自我責任』的意識非常強烈,要求每個人必須自行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觀念應該就是造成獨居老人增加的主要潛在因素。(p.130)」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不得不忙成這樣,又是什麼讓我們跟彼此如此疏離?

為了生活用盡全力卻忘了生活的意義,孤零零的來、又孤零零地走。

我們只要弄錯人生的一個小環節,或是其中一顆小齒輪失去作用,都有可能變成獨居老人,孤獨地死去。這些人的人生和我們有什麼不同?他們也都扎扎實實地過完一生。有些人說不定有小孩,還把小孩扶養成人。誰不是帶著父母的喜悅出生?大家都有各自的一生,難道只因為某個人晚年獨居,不得不孤單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就表示他這輩子活得完全沒有價值嗎?連個埋葬的地方都沒有,不留一絲曾經活過的痕跡,我覺得這種事實在太不合理了,所以才想,至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撿骨、超渡。(p.094)」

忙於工作而忽略家人不被兒子承認的男性,錯過婚期隻身一人的高齡女性,難以順利求職繭居在家的年輕人,靠不穩定的接案維生只有網友的年輕女性,孤獨的議題瀰漫整個社會,也讓各種溫情詐騙有機可趁。

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日本出現了很多的NGO、NPO,試圖彌補這個社會防護網的缺口

「與人失去連結,就像是活著的孤獨死。沒有人關心你,你又無法發揮什麼作用,這麼一來,活著和死了又有什麼分別?這樣的人,豈不是等於不存在嗎?」(p.145)

這是一本讀起來非常沉重的書,令人非常佩服NHK採訪團隊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從往生者少數的線索推敲、徵詢、探訪、拼湊出往生者如何走到這裡;也採訪獨居老人,了解他們面對自己可能孤獨死的心境、生活方式、人際關係;也採訪此採訪在電視上公開後也受到衝擊的年輕世代們,與了解他們的生活。


閱讀的過程間有種絕望感,卻也有種強烈地心願,「想要與人產生聯繫」、「與人結緣,人就能活下去」。這是一本悲哀的書,也是一本美麗的書,一本會讓人忍不住反思生命意義的書,面對拒絕與不友善,很多時候我也選擇拒絕自己、拒絕求助、拒絕被幫助、甚至是拒絕生命,看完這本書以後,覺得如果自己可以試著鼓起勇氣多一點點,試著在這個冷漠的社會裡與他人有多一點點的聯繫,那該有多好。

螢幕那端的你好嗎,如果有什麼感想,我很希望可以與你建立聯繫。



※本書介紹的日本NPO: 
  1. 「繫舟」(もやい) 協助因為非典型勞動而臨時需要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小額借款、租屋、各種穩定生活方式的協助。
  2. 協助老人安排生前契約,急難聯繫,替代家人的NPO,並提供可供辨識身分聯繫NPO的小物件給老人家帶在身上。
  3. Letter.Post.Friend協助因窮忙、就業失利、人際失聯因此繭居在家的年輕人增加人際關聯的途徑。
  4. 以及結合在地社群自發性地在自殺勝地巡邏,並協助與社會失聯、失意、想自殺者有一個緩衝,可以居住、飲食、重新求職的NPO白濱救援網。
同場加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