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學測倒數:比起倒數你更該做的事(四)+

圖片引自網路
心理測驗、科系探索,來不及探索興趣的救急帖。


「老師,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怎麼辦?」
「老師,我想知道我的興趣」
「老師,我不知道我有什麼興趣,我覺得我跟大家都一樣」
「我覺得我沒有什麼興趣,能畢業、找得到工作就好」
「我覺得我好像一輩子就這樣了,我媽不可能給我機會找興趣的」

老實說,每當我遇到上面這些問題我總是感覺無助。

興趣應該是一種長期累積、探索而得的結果,但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的教育及升學制度讓興趣的探索變成一種充滿困難的事。我個人認為主要理由有三:

()過滿的行事曆:任何探索都需要一點空間,但我們時常將學生的「學習」安排得非常滿,但其實,那剝奪了學生「自發性探索」的機會。

()探索興趣的「範本」不足:一個新的學習通常仰賴範本,例如父母、師長、同儕,替個體示範「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興趣」的,起點在哪,經歷什麼過程。

()不敢與主流不同的壓力:「不敢不一樣」通常也就「不太容易開啟自己獨特的選擇、鑽研的可能性」。

因此,每當我面對學生拋出「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時,總是感到積弊已久,一時半刻也不知從何答起;但面對即將到來的學測,「慢慢探索」已經緩不濟急,如何透過鎖定一個大的興趣方向,開始逐步縮小範圍,以便在日後增加探索深度與強度可能是比較好的替代解法。

這個時候,比較快速的做法,就是「標準化的心理測驗」「瀏覽他人的經驗」

心理測驗其實是能夠幫助你的有效探索職涯的,「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其實可以提供「快速」地比對之前蒐集而來的「大家」的資料,以推敲出你個人的興趣、性向等等的可能性,假使有以下幾個因素配合,對施測及理解測驗會很有幫助:

()回答的人專心且誠實的作答:你是不是足夠了解自己、且作答是否足夠誠實

()做答者確實理解作答的規則:是不是有題意理解錯誤、時間掌握錯誤等。

()有較長的施測說明及測驗解釋時間:有受過訓練的老師,能在充裕的時間下說明測驗規則、並解釋如何理解測驗給大家聽,其實會對理解測驗很有幫助。

()提供後續與老師一對一的對談:假使有衍生的疑惑,如果能提供進一步探索徵詢的老師,則更能有利於理解測驗的結果,而不至於自己解讀、卻產生一堆疑惑或自己嚇自己

假使你想透過心理測驗來協助自己探索自己的興趣,你有以下的幾種大的資源可以幫助自己:

()請找你們學校的輔導室,詢問輔導老師是否有方法能探索自己的興趣。

()你可以利用政府「青年職涯發展中心」,裡面有提供免費的心理測驗、解測的服務,同時還有辦理許多演講及體驗活動。

()利用免費的生涯測驗系統:例如「華人生涯網」(http://careering.ncue.edu.tw/)、「CVHS系統」(http://www.cvhs.fju.edu.tw/cvhs2014/system/login.action)、「Ucan(https://ucan.moe.edu.tw/Account/Login.aspx)等。使用時需注意,多數的心理測驗系統基於保護施測的個人資料,都需要申請帳號密碼,所以可能需要先申請帳號密碼,或是取得試用帳號,如有操作及衍生疑惑,或可參考《心理測驗沒有用?拜託,那是你沒用對資源》

除了「心理測驗」之外,「瀏覽他人的經驗」也是一種不錯的職涯探索方式。過去針對不同學校的不同科系,多半能接觸到的就是推甄或分發簡章上的資訊,究竟內容是什麼、同樣的科系有什麼不同,這類訊息往往很難看得出來,就算是跑到學校官方網站去一個個流覽,往往也只是徒增挫折,搞不清楚差別是什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台灣有不少「經驗分享平台」,讓大家交流不同的學校、科系的學科究竟在學什麼、做什麼,而且不是死板板的官方版本,而是由可能還在學、或剛畢業的學長姐來撰寫這個學校、這個學系的特色,因為都是「個人的經驗」,所以有時候一個校系會有兩三個版本,也有的科系還沒找到熱血學長姐目前還從缺,但整體來說,可以獲得一些他人的經驗,只要在瀏覽的時候記得「這是一個別人的經驗,不代表全部」就可以安心參考,假使你透過這個平台獲得協助,或許之後你也可以是分享經驗的那個人喔!

目前主要針對不同大學及科系進行經驗分享的網站如:() Urschool平台(https://urschool.org/)() 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http://ioh.tw/)

生涯發展與興趣探索是一個持續不斷累積的過程,過去的時間可能不見得有很多機會探索,但即將上大學、選擇科系前的這個片刻,是否應該好好暫停一下,審慎評估「我是否喜歡某個學校、某個科系」,還是只是人云亦云地選擇某個名聲不錯、聽來有工作的學校跟科系,然後卡在裡面不上不下?

資源都在這裡,接下來,就是你的選擇了。

下一篇:探索產業、蒐集未知,走出房間具體接觸不同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動漫:掀起注意呼吸的熱潮